囚绿记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20 00:49:52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囚绿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囚绿记教学反思1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抗战斗士陆蠡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写的一篇鼓舞抗战军民坚贞不屈、英勇抗争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作者1937年在北平与公寓外的常春藤枝条交往的一段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同时记录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运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含蓄地反映了被日寇封锁围困的华北人民的苦难命运,鼓励抗战军民忍受苦难,坚贞顽强、坚定信念、抗战到底。这篇文章线索明晰,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意义深远,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含蓄隽永的特点。教材单元选用这篇文章,能够很好地帮助高一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两篇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这类散文的理解,掌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抒情的写作技巧。

针对《囚绿记》这篇散文的文体内容特点,备课时我设计了欣赏绿之美---体会绿之情——探究绿之魂——畅谈绿之悟几个环节,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作者情感的主要载体——常春藤枝条的绿,欣赏文章描写绿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笔下常春藤的特点和描写绿的方法,梳理出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交往过程中的各种情感,然后补充介绍作者背景及当时在北平的处境心态,比较被囚的绿藤和被封锁围困的华北人民的相似点,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最后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抛开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对文章内容特别是作者笔下虽被囚禁但始终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向黑暗屈服的绿藤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产生自己独特的阅读共鸣并与大家一起分享。

这节课的实施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设计流程,重难点的学习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学生课堂反应积极,参与热情较高,听课老师评价比较理想,但反思这堂课仍有许多的不足:一是教材处理单元意识不强,没有把握好自读课文的课型特点,没有突出学生自主阅读的要求;二是教学内容过于追求全面,没有进行合理裁剪取舍,因而导致后面的一些环节实施过程仓促,学生的接受参与打了折扣;三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意识不够,对文本的解读仍纠结于传统意义,不能调动学生产生出不同于传统解读的新的独特的个性化自主性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发散度不宽广,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多些思考、联想、共鸣。

囚绿记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

散文的美学境界,归根结蒂是作者生存境况的展示和文化心理的外化。

《囚绿记》这篇散文短小却并不“精悍”,陆蠡将自己的生存境况与文化心理借一株常春藤含蓄的表达。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学设计在此方面潜心构思,力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我想法也得益于此,只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一定要去揣摩呢?一篇文章的意义难道仅仅在于那几乎约定俗成了的话语吗?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两个侧重点。其一,散文应重视朗读,从而感受文本情感的涌动;其二,允许学生自我的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事实证明,“囚绿”不应该囚住朗读的激情,不应该囚住活跃的思想。

推而广之,对一篇文章我们教师应该倾听自己的心声,在我们的思考中枷锁理应打开。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声音”,那么,我们的学生永远听不到美妙的“音乐”。

【同事评价】

1、教材处理巧妙灵活,别具一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2、教学思路清晰明了,环环相扣,问题设计巧妙。

3、教师情绪饱满,富有激情。

4、课件简约而不简单。

5、教学过程很完整,教师的开场语和结束语相呼应,且富有诗意,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绪。

6、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

7、学生的发言也很精彩,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感悟】

1、这篇课文我很投入的朗读,特别是读到“囚绿”部分时,自己真的很恼怒、气愤。

2、“囚绿”给我的启示很复杂,我更多的想到父母。

3、不管岁月怎样变化,文中寄予的爱国之情不会变的。

囚绿记教学反思3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多。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 ……此处隐藏8304个字……

生:生命和希望。

生:“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获得绿的急切心情。

师:那除此以外呢,这句话还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情?

生:哦,“视同至宝”说明他把绿当作宝贝一样珍爱着。

生:作者说有了绿色他就不再孤单了,说明绿色给与他慰安。

师:我们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仿佛和作者一起在享受着这片绿,那么让我们继续这样绿的享受吧。

生:作者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留念于这片绿色。

师:看来时间长了,这一见钟情变成了什么?

生:依赖。

生:不仅仅是依赖,作者的欢喜之情好像又有加深。

师:(迷惑状)咦,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作者说:“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我觉得这不仅是欢 喜,简直就是惊喜嘛!(很有感情)绿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还有快乐。

(学生鼓掌。)

师:(微笑)这位同学慷慨激昂的发言也给我们大家带来快乐。

生:作者是以一种“揠苗助长的心情”来看常春藤的生长。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

(女生齐读5~7段。)

师:请同学们以“绿是如此……”句式来造句,我们以接龙的形式来进行,好吗?

(学生思考。)

生:绿是如此的可爱。

生:绿是如此的温柔。

生:绿是如此的生机勃勃。

生:绿是如此值得我们留念、依赖。

生:绿是如此的寂寞。

……(这里例举一二)

师: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请同学们三看课题,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是 什么促使作者“囚绿”呢?

生:自私的念头,作者想和绿色更亲近点。

师:那么我们请同学齐读这段,具体来体会作者这“自私”的念头。

(学生齐读。)

师:作者有这样自私的念头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喜欢绿色!

(师板书:喜欢。)

师:有个成语是“引狼入室”,我们在此处可以称什么呢?

生:(齐)引绿入室。

师:那引绿入室最初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呢?

生:给作者带来了“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

师:我们一起来大声的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我怎么好像没有体验到那种“超越任何种的喜悦”呢,是哪里出了问题?

生:(齐)我们自己。

(学生再次齐读。)

师:(笑)恩,我感觉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兴奋起来了,不错不错。

师:这种喜悦使作者开始给予这绿色以更亲昵的称呼。

生:(齐)绿友。

师:作者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请问你有好朋友吗?

生:有!

师: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能够互相关心、帮助,互相理解、信任。

师:说得很好,看来作你的朋友很幸福呀。那我们的这位“绿友”有没有和作者一样体会这种“生的欢喜”呢?

生:(齐)没有。

师:这位绿友怎么了?

生:它依旧向外生长,向着阳光的方向。

师:看看还有没有变化?

生:绿友“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师:最初“绿友”是什么样子的?

生:浆液丰富的柔条。

师:给人什么感觉?

生:饱满,仿佛手轻轻一碰就会有水溢出。

生:我倒觉得怜爱。

师:(微笑)感觉如同这柔条一样丰富嘛。看着绿友的固执、衰弱作者情感有那些变化呢?

生:作者有些恼怒。

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了。

(师板书:恼怒。)

师:从最初的引绿入室带来的喜悦到如今的恼怒,作者情感上大起大落啊。我们现在请男生朗读一下8~11,体会一下情感的变化。

(男生朗读。)

师:文章看到此处我不禁要问,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启示呢?请你们互相讨论一下吧。

(生热烈地讨论。)

四、扩展延伸

生:这常春藤给我以启示,当遇到挫折时也要执著于自己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

生:我觉得作者喜欢它继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伤害了它。所以喜欢它不一定要占有。

(生鼓掌。)

师:(笑)看来同学们很认同这个观点,那我想问,“它”可以指什么?

生:可以指朋友,比如我看重朋友的某样东西,但我不可以自私的占有。

生:可以指爱情吧。

(笑,同学都笑起来。)

师:(笑)好的,我们同学谈到了友情爱情,“它”可不可以指亲情?

生:父母对我们过分的爱其实就是伤害。

师:那种爱叫什么呢?

生:(齐)溺爱。

五、主旨探究

师:(微笑)我们同学说得很好哦。那么这些是不是陆蠡想要表达的主旨呢?

生:(齐)不是。

师:你们怎么那么肯定?

生:因为这篇文章最后说卢沟桥事变发生了。

师: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全体同学齐读。)

师: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生:一方面写了当时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作者终于释放了这绿色。

师: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生:“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师:最后我们再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了变化了。

生:(齐)囚人。

(板书:绿囚。)

师:请同学们在最后一个方框中填上字。

生:人。

师:什么人?

生:(齐)中国人。

师:中国人有没有屈服于这“方框”中呢?

生:没有。

板书:

中绿囚国人

师: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生: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六、总结全文

师:其实我也想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

章主旨是很重要的。但是不是我们同学收获的启示错了呢?

生:(齐)没有。

师:是啊,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师结束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那片绿色,更是寻找光明!

下课!

《囚绿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